新三板企业财务质量整体下滑,摘牌离场有何原因?
新三板就是“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下称“股转系统”)。顾名思义,就是为创新型中小微企业设立的。据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有限公司总经理徐明介绍,截至今年4月底,新三板挂牌公司中,中小微企业占比94%。
据数可视统计,截至6月30日,新三板仍有约300家公司未能披露年报。据媒体报道,6月30日前,如果这些企业还没披露年报,将被强制摘牌。这意味着短期内企业数量将下降3%。
大量企业被强制摘牌,是否意味着新三板企业集体遇到了困境?转板是新三板企业的好选择,但2007年至今,仅有109家企业转板,相比新三板万家企业总量,转板比例仅1%。那么通过企业的财务数据,能否透视新三板的横截面?
新三板企业财务质量整体下降
实际上,转板的这1%的企业,都是新三板中的佼佼者。对比转板上市的企业和新三板所有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ROE),可以看到,无论是中位值还是平均数,转板企业的数值都要明显高于新三板企业。
新三板就是“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下称“股转系统”)。顾名思义,就是为创新型中小微企业设立的。据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有限公司总经理徐明介绍,截至今年4月底,新三板挂牌公司中,中小微企业占比94%。
这意味着,在中小微企业群中,佼佼者数量本身不多。同时,笔者在Wind中找到了2007-2018年新三板,和2018年其他三个板块的企业财务数据,通过对新三板企业整体的财务数据的观察,笔者发现,新三板的财务质量也在整体下降。
从盈利能力来看,新三板企业净资产收益率总体走低,盈利能力下降。根据《人民日报》对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所工业研究室主任付保宗的采访,盈利空间受挤压是中小企业存在的突出困境。而新三板的中小企业比例很高,它们的收益数据正反映了这一困境。
另外,据《证券时报》的报道,全国股转公司新闻发言人曾表示,没有披露年报而摘牌的公司大多挂牌收益和付出成本不匹配。部分企业的提示性公告中也提到了这个问题。结合大量企业不肯披露年报的背景来看,新三板企业的盈利能力确实不够乐观。
从偿债能力来看,新三板企业的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均呈现出波动中下降的趋势,这意味着它们的偿债风险略有上升。担心企业还不上钱,投资者们不太愿意给这些企业投资,也在情理之中。
营运能力层面,企业的存货周转率略有上升,但应收账款周转率却在下降,说明产品销售做得还不错,但是货款回收却越来越难,这也说明了总体营运能力的下降。
企业要进入主板、中小板和创业板,实现真正的上市,对公司本身的盈利能力等都有非常高的要求。而新三板中,本身能够得着门槛的企业有限,加上板块总体财务水平降低,也难怪转板比例低。
新三板乱象:企业涌入 离场原因不明
与主板、中小板和创业板等场内市场不同,新三板属于场外市场,但企业也可以在新三板开展股票交易。
新三板的成立初衷,是为了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这是中小微企业面临的普遍问题。因而自2013年揭牌以来企业数量日渐增长,并在2017年迎来了它的巅峰时期,企业数达到11,630家,远超其他三个板块之和。
在企业疯狂涌入的同时,越来越多的新三板企业也在摘牌。至2019年5月17日,新三板企业数量已经跌破万家。
这个速度还在加快,2019年上半年,摘牌企业数量已比去年上半年多了100多家。
关于摘牌的原因,笔者没有找到详细、确切的说法。就目前市面上的报告而言,只有Wind数据库给出了终止摘牌原因的分类(如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其他不符合挂牌的情形”占比约一半。根据《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股票挂牌条件适用基本标准指引》,这种情形可能包括未披露临时报告、股权不明晰,和公司高管涉嫌犯罪被司法机关立案侦查等。
3,142家摘牌企业中,有1,558家属于“其他不符合挂牌的情形”。如果能了解具体情形,就可以对投资者决策提供一些帮助。为了明确各种情形的占比,笔者抽查了2018、2019年的300份企业拟申请终止挂牌的提示性公告,发现绝大多数企业都用了“根据公司自身经营情况”、“根据公司整体战略规划”等类似说法,公告中并没有体现出哪家企业不符合挂牌,更不用说“其他不符合挂牌的情形“具体是什么了。
进场是为融资为发展,离场则似乎“不明不白”,企业的发展似乎也在这不明不白中不曾清晰。据《经济日报》的报道,在2019金融街论坛年会上,徐明演讲时表示,新三板增量改革将着力于增加投资者的数量和类型,同时推动转板机制。这场改革能否让新三板企业过得更好,转板上市的企业能不能更多,还要看改革成效几何。
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版权归属于原作者或网站,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