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24小时服务热线

400-166-9580

科创板峰会圆桌论坛实录:如何抓住科创板的投资机遇

首页:前海中天资本 栏目:最新动态 时间:2019年05月10日 01:39:55

由界面•财联社、天风证券(8.070, 0.21, 2.67%)联合主办的“2019科创板峰会”5月9日在上海举行。会议的主题为:“科创大时代,前瞻新未来”。

在峰会的最后一个环节“圆桌论坛”中,来自泽生科技的陈文艺博士、联想创投的张杨、德勤中国的赵海舟、天风证券的何翩翩以及万全智策的崔红,就“如何抓住科创板的投资机遇”展开了讨论。

论坛全文实录如下:

主持人:冯辰靓,财联社资深研究员

陈艺文博士,泽生科技副总经理

张杨,联想创投交易运作部执行董事

赵海舟,德勤中国华东区A股联席主管合伙人

何翩翩,天风证券研究所海外研究首席分析师

崔红,万全智策董事长

冯辰靓:首先欢迎大家来到今天圆桌论坛的环节,我是本场的主持人冯辰靓。在座的各位来宾一定对即将到来的科创板有十足的兴趣。当然,也会有很多的困惑,相信通过本场智慧碰撞,可以给到大家一个满意的答案。

首先,我们开始今天的圆桌论坛环节。第一个问题,我想请教一下何总关于科创企业海外回归的问题。现在有很多企业在海外上市,科创企业在海外上市,但是科创板的推出是否可以吸引一批科创型企业回归国内市场?科创板相比海外市场有着哪些优势和劣势?

何翩翩:谢谢主持人,我认为科创板的改变是一个非常好的事情。因为对比海外的情况,美股和港股都对比一下,比如像港股,他们也是在去年才有了改变。在去年来说,他们才批准一些同股不同权的、还有VIE的一些公司。在香港那边上市,没有盈利的VIE公司也是可以在那边上市的。

以前,港股也错过了好几个非常好的标的,包括阿里巴巴。比如说在A股的情况下,因为它以前主要重视盈利能力的相关门槛,所以就有很多比较早期的,还在融资过程当中,不一定有营收的公司,那些公司就没法在A股上市。

从投资者的角度来说,因为A股的市场存在着非常多的激进(风格),目前他们投海外的渠道也比较稀缺。比如说有一些基金,他们有QDII的额度,或者说通过港股通,但是港股通里面也并没有这种,就是刚才提到的新型科技类型的公司在里面。所以整体来说,这个科创板就给到国内的投资者一个非常好的渠道,他们可以直接投资到他们熟悉的一些公司里面。

我们说到投资,主要分三个方向:一个是从业者,一个是分析师,另外一个就是上市公司。一般来说,这三种机构,他们必须要在同样的区域里面,才会发挥最大的功能,或者是最有效果的融资、投资情况。

大家对于国内的公司肯定是比较熟悉的,如果在国内。大家可以直接去调研的,分析师也是可以直接跟投资者、上市公司交流,大家都是拥有第一手的消息。在海外,现在我们有好多上市公司,包括了(在)美股和港股上市,这些可能也稍微好一点,比较接近。但是在美国,包括时间上的区别,也有区域的距离,还有语言等等的情况。所以那边的投资者不一定能够用最好的布局水平去做出比较公平的投资建议。所以我是觉得,这个科创板在A股里面,应该会发挥到非常好的投资、融资效果。未来也非常有机会成为中国的纳斯达克。谢谢。

冯辰靓:第二个问题,我想请教一下崔总,像万全智策这样的投关公司,肯定也会给很多科创企业进行一些品牌和营销上的服务,对比目前主板、中小板和创业板的公司,你们在服务的整个过程中,是否觉得科创板企业会有一些独特的地方在里面?

崔红:因为企业到了上市这个阶段,就进入到了企业进行资本性竞争的阶段。通常一个企业的发展是从产品性发展,由产品性的竞争到资本性竞争。中国的资本市场是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上海主板,包括中小创,科创板的成立等于多层次资本市场里又加入了一个层次,这个层次是更多聚焦于科技创新、模式创新这类的企业。

所以说,对于这类的企业,目前我们第一批企业,我们也服务了这种企业。这里面有很多的问题,可以上科创板的企业,其实它不是一个特别成熟的公司,它实际上是一个创新性的公司,它是属于在起步阶段或者是发展到一定程度的阶段,所以决定了科创板的这类企业,它的规模可能都不是那么的大。同时,它的市场知名度可能也没有那么高。包括有些企业,它的商业模式,它的技术转化等等一系列,其实都没有很好的去完全完成。然而这里面也有一些比较成熟的企业,也有比较初创或者是早期的企业。因为科创板的条件,大家也都知道,五套条件:每个企业根据自己的情况,可以对号入座。所以它一定是跟主板的企业、中小创企业有很大不同。

不同在于什么呢?主板的企业、中小创的企业不强调静默期,因为这些公司在市场上或多或少有一些知名度。中小创的企业、科创板的企业就不同了,由于他的科技性、技术很难被普通人所理解,特别是投资人。虽然很多投资人,我们接触到,他们都是非常专业的投资人。但是他们看科创板企业的时候,我觉得他们会带着一种传统观念,带着固有的理念看这个企业。同时,这个企业的商业模式或者是企业的技术发展路径等等,很多行业都包括上游、下游、中游,怎么界定这个企业在不在这个行业里,都是问题。

我们在这批服务的公司里面,真的遇到了很多问题。刚才还跟德勤的赵总交流,包括财务归集等等的问题,其实都需要企业能够提早做一些安排和布局,提早做一些研究,而不是像主板、中小创这样的企业,我就要静默。

其实真正的科创板企业,应该主动在舆论部分里,在资本品牌部分里,做一些铺牌。在招募书在上交所挂出来之后,你应该同步做一些舆论的引导,主动做一些商业模式的说明。这样的话有助于投资人,有助于资本市场,有助于媒体,更客观、更容易地把你的技术路径、商业模式看清楚。同时,借助这个资本市场特别聚焦的阶段,能让以前在市场里面默默无闻的企业,通过聚焦的过程,有自己资本品牌的曝光。

真正未来企业的竞争,其实除了产品市场的激烈竞争以外,其实更多的还在于资本的竞争。资本市场其实就是让你能够获得资本的,能够参与到资本的竞争中去。所以企业需要特别清楚自己的价值在哪里,同时能够在合适的时机,把这些价值充分的展现出来。不要让市场误读企业,误读你的商业模式。这次科创板的推出属于万众期待,所以关注度是非常高的。很多科创板的企业从心理上,从整个团队上,从各个方面,还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这一波已经有102家了,我们在这个市场里充分感受到,企业真的还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

我们今天正好讨论这个问题,我觉得特别有价值。对后面的科创板企业也是非常有意义,可以借鉴前面的经验,做一些充分的准备。特别是要很明确的树立“我要进行资本品牌的价值传播”的理念。

冯辰靓:感谢崔总,我想再追问一下,他们在寻求你们服务的过程当中,他们的侧重点,如果说你只说一个的话,他们的侧重点主要是在哪里?

崔红:这些企业走到资本市场这一步,面临着角色的重大转变。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公司转变到一个公众型公司,你在资本市场的第一次亮相,你以一个什么样的形式来展现。因为这个形象是非常重要的,决定了你未来不断的再融资,同时你这次的亮相,会给所有的市场关注的人,给他们看到企业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企业。所以这个亮相,你要拿捏好火候,角色的转变,这里面真的是很复杂。

归集到一点,就是以一个合适的资本形象面对资本市场。

冯辰靓:总结的非常棒,接下来我想请问一下陈博士。现在的很多科创型企业,我看很多上报的医药类企业比较多,融资金额占比也比较高。由于我们考虑到医药型的企业,前期研发投入比较大,退出也比较慢。从一个创新药的角度来讲,您认为科创板对我们的医药行业有哪些利好?

陈艺文:这肯定是有重大影响的,熟悉医药行业的人非常清楚,这是一个很大转变的其中一环。从2015年的审批制度改革,从一致性评价,从制度建立,包括医保制度改革,其实都指向一个很明确的目标,我们如果把行业变化以更大视角来看,就是行业的变化。我们自己发展到这个阶段,已经到了转变的时期。经济在进步发展的主要动力来源,都是要经过架构的转变,不光是医药行业。

其实医药行业是我们中国转型的缩影,我过去中国的高速增长靠的是什么?是制造是贸易,这也是我们现在全球产业分工链上的地位,未来要变成什么?我们可以看得到,美国是现在世界上的强国,他所依赖的是什么?非常重要的一点是高科技。其实科创板的推出,对于医药的变化,是促成转型环节中最重要的一环。

过去的生产制造,这样的制造贸易型行业,做的是低端,在产业链的分工里面,是相对比较低端的价值获取。现在你要经过转型,回到产业链,再往上爬一段。这个过程我们知道,对于生物医药企业,最重要的是两点,一个是科技,一个是金融,这就是它的两个翅膀。

对于生物医药企业来说,它的本质是什么?本质上是一个高科技企业,我们从国际主流的医药市场来看,或者国际主流的那些非常大的,真正大的跨国医药集团,不管是强生也好、罗氏也好,它本身是高科技企业。所以在这样的过程中,你必须在不断发展科技的同时,(思考)怎么样更好的获取资本。

像美国,它是非常成熟的,一个橱窗型企业。从大学里出来以后,几个教授,几个博士后,可能很快就可以获得一些VC。到后面发展发展,变成PE,变成很常见的一个接力棒模式。到后面,PE退出以后,可能是在二级市场退出,还有纳斯达克,整个资本市场形成一个闭环。纳斯达克是1971年建立的,生物医药高科技企业这套商业模式是80年代在美国发展起来的。几十年证明了这套商业模式非常突出。

你要搞创新,现在大家在做自主研发的项目,有了各种自己的创新,但是资本市场的开放在哪里?要形成一个闭环。我们前面的VC也开始有了,PE也开始有了,最后要有闭环,在科创板这块。

冯辰靓:刚刚陈博士有提到过退出慢的情况,我想问一下张总这边,之前很多风投也会选一些模式创新的企业在短期做高估值,完成退出,一开始张总提到一些硬科技企业。但是相对来说,前期投入较高的企业呢?

张杨:从我们创投机构的角度,科创板一个伟大的意义是对于投资硬科技,核心技术做出了明确的方向性指引。过去呢,大量的创投资金是铺在了移动互联网端,当时的流量获取成本也不是太高。硬科技,从项目孵化的角度,主要是to B,这些项目需要相当长时间的积累和磨炼,要一单一单实实在在打出来。我们联想创投对硬科技行业进行过调研,有些特定行业比如云计算领域,成长的速率就不能和消费互联网项目比。甚至有些项目的爆发要等到企业IPO后若干年。如果大家都追逐快进快出,能够尽快投中明星项目,给LP更大回报的话,硬科技领域在过去并不是那么有吸引力。这就使得大量优秀的硬科技企业不得不远走海外,搭建红筹架构,进行复杂重组且付出较高的成本。

科创板的推出,我觉得是对于人民币在岸架构的硬科技企业第一次可以实现本土退出,进而获得A股给予的合理估值。毕竟我们本国的硬科技企业,对你最了解的应该还是本国的资本市场。

第二个感悟,像崔总所说的,科创板首批挂牌企业的硬科技成色貌似并不那么足。对于未来的发展,我们还是略微有一点期待。比如联想创投关注的智能互联网领域,包括新IT、人工智能、大数据这些赛道,一些知名的头部独角兽其实并没有在科创板首批挂牌企业中。特别是现在获得多轮高额融资的,像商汤、旷视科技,也包括像寒武纪,并没有出现在首批科创板挂牌名单中。因为他们目前的估值相对来说已经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投行如果去保荐这些头部企业,在目前科创板的制度设计下,压力会比较大。因此,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希望科创板的制度设计能够在践行市场化的角度和扶持企业角度有更多的助力。

最后一个感悟,我想引用一下我们创投集团老贺的一个观点。上市其实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建立信息披露体系,做好投资人关系维护,梳理企业业务等方面有相当严格的要求。科创板看上去很美,但是如果仅仅为了上市而上市,要拔苗助长的话,这种情况反而可能伤及到企业的长远成长。我们特别注意到科创板还有退市机制,比如如果低于一定市值,可以强制你退市,这和主板的规则是很不一样的。对于有意向登陆科创板的企业,我们建议还是应以产业为本,金融只是一个助力,还是要做时间的朋友,不忘初心,产业为本的初心。

冯辰靓:非常好,请问赵总怎么看这个问题?

赵海舟:像硬科技企业,首先对于张总讲的,像科创板推出对于投资硬科技企业,肯定是带来更多的吸引力。我从财务这边看,硬科技企业有个特点,他是轻资产模式,所以他在吸引融资的时候,它可能没法拿到传统金融机构的借款。比如说银行,对轻资产公司,可能并不乐意去融资给你。这些硬科技企业只能寻求这些创投机构的股权融资。但是股权融资,我觉得他有一个痛点,刚才张总也有提到,退出可能会有点问题。因为我们知道,在原来A股的话,我们的上市是有条件的,一个盈利的条件,还可能存在亏损。

硬科技企业的特点,初始的这些研发投入非常之高,非常高的研发投入造成的结果是什么呢?要等企业开始盈利,你光盈利还不行,基本上可能要8-10年,或者更长。在原来审核制的A股IPO体系下,这种情况可能让很多机构对于这些硬科技企业,(在投资的时候)会让他们产生一些犹豫,或者让他们到海外去上市。

现在科创板推出了,我觉得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渠道,这个渠道为企业,可能是带来了一个更加快的登陆资本市场的有力条件,创投机构可以更加快的退出,早四个阶段不一定要盈利。

还有一点,我觉得给我们很多普通、大众投资者,也带来一个好处。我们普通的股民也可以在硬科技的初始阶段,在它们刚刚登录科创板之后就开始投资。这样我们的股民也可以享受到这些硬科技企业高速发展带来的红利。不会像以前那样,错过阿里、百度、腾讯这些非常好的投资机会。这是我的简单看法,谢谢。

冯辰靓:当你提到硬科技企业跨度比较长,投资者的容忍度怎么样呢?

赵海舟:其实刚才也提到了,投资者的容忍度,因为首先科创板推出的话,投资者溢出的时间肯定是提早了,这肯定是一个非常好的新的板块,带来一个投资非常好的市场化途径。传统A股,包括IPO的进程,包括不确定性,使得投资的退出会比较困难。因为科创板,刚才几位嘉宾其实也提到了,他推出了五套标准,五套标准里也提到,盈利的标准大大放宽了,投资人可以在比较早的时间退出。

冯辰靓:谢谢赵总。接下来的问题,可能是在座投资者最为关心的一个问题,关于科创型企业估值的问题。科创板如果对比TMT和独角兽的估值,如何给出一个相对合理的估值,主要考虑哪些方面?我想问一下何总。

何翩翩:过去很多客户问我们,退出的公司,为什么PE这么高?其实主要是因为A股,大家都以盈利能力为主,所以大家可能就比较熟悉一些布局的方法,像PE这种。其实在国外的话,如果你看美股里面,其实他们也有很多不同的布局方式。我单纯讲的话可能不是太具体,如果你们感兴趣,可以看一下资料。

一个企业,我们可以分开为四个阶段。首先就是成长期,然后就是加速期,再就是成熟期,最后就是转型期。大家看财务报表其实是没有什么意义的,因为目前来说不一定有盈利,或者是比较长的时间才会有盈利。

我们用别的布局水平,我们首先要理解他的商业模式。另外来说,也有一些公司,他可能连营收也没有。这种一般都是互联网的公司,有好几种不同的估值方式。到了加速期,比如说一个代表,像特斯拉这种,盈利能力还不是太强,但是可以开始看他的财务报表。

到了成熟期的话,这个就比较简单了。目前来说,像谷歌、腾讯这种公司,就属于这种。他们的业务会比较分散,会比较多元化。他们每一个业务,盈利能力也相对比较强,所以这种的话,我们一般可能会用PE,甚至DCF的估值来做。

进入转型期,这也相当于一个非常成熟的公司,比如像微软、苹果这种,现在转型在一些软件,我们也会用一种所谓的SOTP分布布局,因为有硬件的部分,也有软件的部分。如果SOTP的话,我们可以举一个非常具体的例子,比如亚马逊,大概有5个不同的业务,包括prime的会员业务,其他业务包括广告,还有线下实体店的业务,有的还是以营收为主。

每个不同领域里,我们会对比他们在不同领域里的一些可比公司;比如在电商领域,我们会对比的就是阿里和京东,在云计算里,我们会对比微软;在实体店,我们会对比沃尔玛等等。

对比结束之后,我们就得到每一个业务不同的估值水平,把每个业务计算出来的估值加起来,这才是亚马逊最终的布局。

另外来说,还有一个,美国那些投行会比较常用的,一个是所谓的football theory analysis,就是所谓的美式足球,或者橄榄球场的布局方式。为什么会有这样有趣的名字呢?如果参照这个图,大家就会感觉到,因为他跟橄榄球场的场景其实是非常类似的。我们把不同的方式都列出来,每个估值里面,比如说EV/Cashflow,我们会有一个区间,最低的估算和最高的估算。我们取一个中间点,这样的话,在对比我们刚才做的布局水平,就可以得到一个比较准确的布局水平。

我们外资行惯用的手段,比如说在特斯拉上面,你会看到他们的布局水平,当中的区间挺大的,可能特斯拉从几十块钱最坏的情况,到四五百块钱最好的情况,他们也是会估算到。另外一种方式就是DCF了,刚才也提到过。但是比较早期的公司,外资行会尝试去做20、30年后的销售或者各方面的水平。其实这种方式,他们的一些短板,你一开始,如果你在盈利那条线,如果已经有差距比较大的,或者说有太多或者太少的话,对于整个DCF算出来的估值水平都会是错的。

另外,你做一个布局里面,DCF的布局里,你会有很多不同的所谓Best or worse Cases, 你可以做一些assumption(假设)。如果你用错的话,融资的成本,相当于整个DCF是废的。其实当中还是有一些比较主观的问题,所以我们必须用不同的估值方式去对比,大概是这样。谢谢。

冯辰靓:谢谢何总,其实还可以讲的再具体一些,如果台下各位听众结合一下,还有问题的话,欢迎请教我们何总。

接下来,我想问一下陈总,很多现在生物医药的企业,已经上了美股或者港股。接下来剩下的企业,如果说要上科创板的话,对于我们投资者来讲,剩下的好标的还多吗?如果长期来看,好的医药标准有哪些?

陈艺文:剩下的好标的,我没办法给出这个答案。但是有一点,已经上的是好的,没上的也未必不好。所以科创板还是有机会。

后面一个问题,长远来看,因为对生物医药,它本质上是高科技产业,所以我们从国际行业的角度来看,背后企业的科技能力,它的产品科技含量,硬科技的成分实际上是支撑起这个企业,以及保证它未来能够发展的最重要一点。

如果从分析“什么样是好的行业”来看,这点可以作为最重要的指标去参考。

冯辰靓:谢谢陈总。刚刚陈总是从企业家的角度、上市公司角度去分析,我想从投资人的角度,张总怎么看这个问题?

张杨:我个人非常赞同陈博士的观点,现在虽然有很多生物制药公司已经登陆港股,我们发现不少上市企业产品同质化严重,产品扎堆。比如PD-1就有好几家公司涉猎。恰恰在很多其他的非肿瘤的疾病领域,比如陈博士他们专注的治疗心脏衰竭疾病,仍有很多空白可以去探索。其实对于不少常见的慢性疾病,治疗方法、药物已经使用多年,从疗效到副作用控制其实没有重大的提升。比如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代谢病如痛风等,如果这些领域有创新药公司提供了靠谱的新产品的话,科创板对于这类公司会很友好。我非常赞同陈博士的观点,目前为止,生物医药领域还有大量的优秀标的值得我们去开拓。

说到生物医药行业本身投资标准来说,我再补充两点。从投资机构角度来讲,更看重两点,一个是核心技术的护城河,它本身是不是有自己原创、独家的核心技术,而不仅仅是利用中国劳动力低廉、工程师的红利。

另一方面,在医疗领域,我们国家的数据优势很重要。比如无论是肝癌还是胃癌等疾病,全世界一半以上的新发患病者在中国。基于这样大样本的数据进行创新药的研发和临床试验,我个人觉得非常有潜力。第二点看的比较重的就是用跨界新的技术和传统医疗结合,产生一些新的物种。我刚刚也在跟陈博士探讨,在药物发现领域,所谓人工智能,其实一直都有,用计算机辅助发现新的化合物。但是未来可能存在一些全新的方向,像基因编辑,纳米药物(在特定部位精准给药)等,虽然这些领域的发展目前还比较早期,如果能够持续关注,提前在这样的前沿领域进行布局的话,从未来获取回报的角度也是非常值得考虑的。

陈艺文:张总刚才讲的很好,跟我讲的科技是一回事。科技是什么?反映到最后其实就是企业的竞争能力,这个企业的护城河,你挖的多深,防备能力多强。大家可以看到在纳斯达克的一些公司里面,药物产品、医疗器械还没上市,但是在发展的阶段就已经上市交易了,大家已经在买卖了。你买卖的是什么?买卖他的科技成果,最后以专利的形式、知识产权的形式来看,大家在交易这个知识产权。这里面,他并不是说为了科技而科技,或者为了创新而创新,就是为了体现竞争力。为什么我们有市场的地位?为什么在专利保护下,具有这样的市场利润?这是最后来形成企业的护城河,也就是科技价值所在。

冯辰靓:好的。问一下崔总,对于这些目前有机会冲刺科创板企业的公司,如何做好可持续的资本战略?您是否有建议给到这些企业?

崔红:因为我们公司服务的上市公司非常多,到目前为止,服务了一千家以上的公司。也经历了中国资本市场的迭代起伏,我们看到的案例是非常多的。资本战略对于任何一个企业,特别是金融资本市场的企业,其实是非常重要的,它决定了公司的未来,决定了公司能有多大的成长空间。它进入资本市场最大的意义又在于,它能够不断配合企业的战略,不断在资本市场融资。融资以后,投入新的研发、开发,使企业获得更大的成长。

但是目前在中国的资本市场里面,其实任何一个企业受到的诱惑是特别多的。包括兼并收购,因为我们这次说科创板里面最核心的几个部分,除了承销的市场化、交易的市场化、强化信息披露,很重要的一个就是企业上市以后的收购兼并。

实际上在过去的4-5年里面,特别是在去年,企业在收购兼并里面,其实交了很多的“学费”。只要企业上了市以后,来自资本市场各方的势力都会找到企业。对于上市企业来讲,你上市以后为了什么?我的资本战略到底应该怎么走?我并购的企业,我应该并购什么样的企业?是内涵式还是外延式的企业?我是不是有必要做跨行业的并购?我并购的标的是不是能够真正对于我未来的企业成长有一定的协同性?同时我是不是能够不断的融资?

我并购标的以后,肯定是通过融资做并购的,那么我能在资本市场里得到资本的支持。所以这里面要求企业必须要有一个定力,我觉得这点特别的重要,只有你有定力,对自己资本的规划、资本未来能够有一个情形的客观认识,而不是被市场所左右。

其实去年我们能看到,大批企业上市以后,不断做各种并购,实际上是交了巨额的“学费”。回到我们的本职来讲,既然上市了,就要做好投资者关系的管理工作,让你的资本战略能够得到资本市场的不断支持,你能够获得不断的融资来支持公司未来的发展。谢谢。

冯辰靓:谢谢崔总。最后一个问题,我想问一下赵总。五一之前,我无意刷财联社App的时候,有一条资讯是这么说的,“上交所分两批披露了8家科创板的受理企业的问询回复函,这8家公司被问询了400个问题,每家公司平均被问询50个问题”从这个角度,您有什么建议可以给到他们吗?

赵海舟:从3月底开始,我记得上交所开始受理科创板的申请。到昨天为止,刚刚崔总也讲了,103家已经受理,有80几家已经问询了,大概80家里有一半已经回复了。我记得五一前,上交所发布了新闻稿,他们觉得现在科创板申请企业材料招股说明书提供的质量不高。

我认为信息披露第一责任其实是企业自己,企业肯定要更加关注一下招股书的质量。在原来审核制上,可能并不太在意,我这个招股书,投资人怎么看。他比较关心的就是,我证监会审核的时候怎么看我的招股书,会不会挑毛病。证监会在审的时候,可能为了股民负责,审的时候可能看公司招股书里面有没有水分,是不是存在造假。所以他也是往合规性的角度去看的。本身也是为了审核服务,招股书也是给投资人看的。投资人最关心什么?你这个行业所在的前景怎么样?你这个企业在行业里地位怎么样,核心竞争力是哪些?

企业这边在招股书,要花更多的笔墨反映我公司真正的核心竞争力,以及相关的创新能力,包括我业务模式的披露,这是非常关键的。你的技术先进程度,你在国内国外被替代的可能性大不大?这些都需要在招股书里着重披露的。你到底干什么的,提供什么产品,提供什么服务,讲的并不是很清楚。

在信批第一的基础下,企业可能要在这方面花更多的时间。刚才跟几位嘉宾也讨论到,现在审核制下还有审核的惯性在,所以上交所这次披露的问题里,我们看了一下,还有很多财务相关的问题。这些问题,证监会提的思路是一样的。也是提醒公司,可能这方面的问题,我觉得企业这边也要提前做准备,并不是说我要准备材料了才开始准备这些问题。我没准备之前,我就要去找这些中介系统的探讨。

我最后一个建议就是,企业应该尽早找中介讨论问题,我们这边能系统帮助公司找到存在的问题,按照问题的重要性程度,系统、有序地帮公司做推进,帮公司在科创板打下坚实的基础。谢谢。

冯辰靓:感谢赵总的建议。我们今天的圆桌论坛环节就到这里结束了,再次感谢台上的各位嘉宾!

(挂牌上市:www.qhzj8.com)
前海中天资本版权声明:

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版权归属于原作者或网站,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