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24小时服务热线

400-166-9580

同行是冤家?安翰科技身陷专利纠纷 科创板审核终止

首页:前海中天资本 栏目:最新动态 时间:2019年11月26日 01:46:41

未受部分权重题材拉升带动,11月25日,盘面减持概念股延续此前的跌势。值得关注的是,较之此前温和的减仓动作,截至午盘休市,市场已有部分减持概念股跌停。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从中发现,相较于个人及高管的减持套现,机构出货的意愿明显加强。以创投机构为例,多数拟被减持个股11月25日股价已有6%以上跌幅,且部分股价已逼近破发。

有分析指出,政策面基于多层资本市场的投资松绑和优化,或在刺激一级市场存量资本的流通,不排除资金过渡至新三板等有转板预期强烈的明星标的中,套现资本在参与其定增或其他投资项目环节中仍有用武之地,预计在年内仍有持续回笼资金的可能性。

11月25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官网显示,安翰科技(武汉)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安翰科技)科创板上市申请的审核状态为终止。

来源:上交所官网截图

同日,安翰科技也在公司官网上披露了《关于主动撤回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科创板上市申请文件的说明》(以下简称《撤回说明》),安翰科技称:“本公司经审慎研究决定,主动撤回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科创板上市的申请。”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安翰科技撤回申请的原因乃是该公司与其同行的诉讼。

同行是冤家?

在《撤回说明》中,安翰科技透露了撤回申请的原因是诉讼。安翰科技称:“相关诉讼涉及公司主营业务,诉讼周期较长,预计无法在审核时限内彻底解决上述诉讼事项。”

图片来源:安翰科技官网

2019年3月22日,安翰科技向上交所递交的《招股说明书》并无与诉讼有关的披露,仅披露称:“截至本招股说明书签署日,公司及子公司不存在尚未了结或可预见的对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声誉和业务活动可能产生重大影响的诉讼、仲裁或被行政处罚的案件。”

那么,安翰科技在《撤回说明》中所称“相关诉讼涉及公司主营业务,诉讼周期较长”是从何而来?

安翰科技在第二轮审核问询函回复中披露了此诉讼事件。

2019年5月20日,重庆金山医疗器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山医疗)和重庆金山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山科技)以安翰科技侵犯其专利权为由,分别向重庆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据启信宝显示,金山医疗和金山科技实际控制人皆为王金山,即这两家企业为关联企业。按照安翰科技的说法,金山医疗和金山科技的主营业务也是“胶囊内镜产品”,这两家企业是安翰科技的同行。

据安翰科技披露,金山医疗和金山科技向法院提起了8项专利侵权的诉讼,并主张5000万元的赔偿额。

对此,安翰科技认为,其与金山医疗和金山科技的专利侵权案的各案中,金山医疗和金山科技未提供证据证明因被侵权所受到的实际损失,未提供安翰科技因侵权所获得的利益,也未提供用于确定其主张的赔偿数额的具体计算依据和计算方法,因此即使被法院认定侵权成立,也很可能会适用法定赔偿。

安翰科技披露,在适用法定赔偿的情况下,每个案件最高的法定赔偿数额为100万元,亦即上述八个案件总计赔偿金额不会超过法定赔偿最高限额800万元。

此后,安翰科技以“因恶意提起知识产权诉讼损害责任纠纷”为由,向重庆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起诉金山医疗、金山科技恶意诉讼。安翰科技并就上述专利诉讼案件中的8件涉案专利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起了无效宣告请求。

业务真实性遭质疑

除官司缠身之外,安翰科技的业务也遭到媒体的广泛质疑。安翰科技在第三轮审核问询函的回复中,其自己就罗列了多达9篇的媒体质疑报道。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除了上述的专利权纠纷之外,安翰科技遭到质疑问题主要集中于虚假宣传和销售的真实性。

安翰科技在其官网上的一则《关于媒体不实报道的严正声明》中透露出安翰科技对于这轮媒体质疑的态度。安翰科技称:“在本公司申请科创板期间,金山医疗及其关联企业以发起与知识产权相关的恶意诉讼、向监管部门持续不断恶意举报、通过媒体散布不实信息等手段极力阻挠本公司的上市进程,上述报道亦与重庆金山的恶意行为相呼应。”

随后,名为“Transmedia止观”的微信公众号上发出了一篇名为《“安翰科技的谎言”调查记者张冬晴向上交所等有关各方的情况汇报》的文章。文章称:“自3月底预披露以来至今调查记者张冬晴没有以任何形式与重庆金山及其关联方公司和人员有过任何联系,更没有接受包括重庆金山在内的任何外界爆料,安翰科技的调查完全是基于个人的专业积累和判断。”

安翰科技招股书称,2016年度~2018年度,美年大健康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及其加盟店一直是安翰科技的第一大客户,分别为其贡献了约0.93亿元、1.27亿元和2.46亿元的营业收入,占营业收入比重分别为81%、73.5%和76.27%。

上市公司美年健康(15.450, 0.20, 1.31%)(002044,SZ)于今年6月20日发布公告为安翰科技“澄清”。美年健康在其公告中称:“(界面新闻报道)文中涉及本公司的内容与事实不符”。

值得注意的是,美年健康的董事长俞熔是上海中卫安健创业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的普通合伙人,上海中卫安健创业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持有安翰科技3.6013%的股份。

此外,上交所也对安翰科技关于其第一大客户的情况进行了多次问询。上交所在第三轮问询中要求安翰科技解释“与美年大健康报告期内各季度纳入合并报表范围的且与公司发生交易的门店数量不一致的原因”,并在第四轮问询中要求安翰科技重新回答该问题。

安翰科技回复称,其与美年大健康合作的门店包括了美年大健康控股门店和参股门店,使用美年大健康财务账套的门店均为合并报表范围内,参股门店由于不受美年大健康门店控制,不会使用美年大健康的财务账套。

创投股东出货逼近“破发”

上周五的放量大跌让不少乐观派再次拿出2800点托底的技术分析给市场加温,但谨慎一方却认为,计算何时抄底劳民伤财,深谙现金为王之道的机构投资人尤其注重见好就收,巴不得空仓等待。

“‘假红盘’要小心,个股其实分化还是相当明显,毕竟历史高位的个股多数还是回吐倒贴的结局,次新尤甚、PE持仓解禁股尤甚。”北京某公募基金投资总监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在机构持股人借道ETF变相减持的操作被监管之后,没来得及置换的筹码只能规规矩矩从二级市场退出,“而对于有PE扎堆又临近解禁的个股来说,显然当前不是我们进场的最佳时机。”

可见,在次新板块,由于公司在上市前部分增资机构变现愿望强烈,演绎在一二级投资机构的接力环节,后者对前者的抛售明显不愿意买单,而一级市场的退出似乎也有些着急——仅在11月25日早盘,不少已公布创投股东减持计划的个股纷纷走出了6%以上的跌幅,有些甚至跌停,异于往日。

Wind统计显示,进入11月,A股上市公司已披露股东减持计划的共有230家。其中,有154家企业在该月累计涨幅为负(截至11月25日)。值得关注的是,已披露减持预案的次新股跌幅猛烈,特别是在部分创投机构披露减持计划后,近期的股价直逼破发。

以朗科智能(20.840, 0.11, 0.53%)为例,其在11月25日首次公布深圳市鼎科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减持计划后,股价开盘便跳空低开,全天最大跌幅达6.81%,彻底跌穿120日均线,截至收盘,股价报收20.73元/股,距离其首发上市价格22.52元/股仅剩不到2元差距,临近破发。

更有甚者已经在被减持途中遭遇股价破发。如科华控股(12.600, 0.01, 0.08%)在11月25日披露尚欣一期、尚欣增富和扬州基金的减持计划后,其股价盘中跌幅一度超过3%,而相比于16.75元/股的发行价,现已跌至12.59元/股。无独有偶,南大光电(11.840, 0.10, 0.85%)在11月23日披露上海同华创业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减持公告之后,11月25日股价跳空低走,盘中跌幅一度超过7%,而对比其66元/股的发行价,如今已跌至11.74元/股。

记者统计发现,在11月已披露减持计划的上市公司股东名单中,机构投资人的数量明显少于个人投资者,但从其减持规模和个股单日股价跌幅来看,前者套现意愿明显强于后者。

有分析指出,次新股的弹性空间有其生命周期,也有其估值回归的必然性。前述公募人士表示,基于特定机构的业绩锁定和明年行情的再布局,四季度有着明显的调仓换股需求。“无论公募还是私募或是创投,具备套现机会后拼的就是撤离速度。只不过在各个板块均出现超跌的当前,机构持仓的观望情绪浓厚,毕竟失去稀缺性的投资标的不太具备未来预期方面的估值可靠性。”

机构剑指“转板”题材?

按照资金回笼再利用的逻辑,聚焦一级市场的投资环境,当前实为募资困难期,眼前或多或少的收割能为机构再投资方面做多少“弹药”是个谜。但毋庸置疑的是,机构对于拟IPO的“造富效应”仍然热衷,对于题材炒作的风口漫灌已举步维艰。

“后期投资虽然成本高但相对安全,一些拟IPO上市的项目至少在申请前期已经具有地方政府的推荐文件和材料,概率较大。”一位私募股权投资人士在同《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交流时表示。

据清科旗下私募通数据统计,2019上半年,中国股权投资市场投资案例数为3592起,投资金额为2610.91亿元,分别同比下降39.1%、58.5%。同时,平均投资额下降至0.94亿元,同比下跌25.4%。清科数据分析称,主要原因是上半年早期、VC、PE三个市场中,早期投资机构由于募资压力最大,项目平均持有期较长,出手更加谨慎,投资案例数下降最多。

可见,立足于一级市场稳步过渡到二级市场上市的项目投资,机构的生意也不太好做,苦于募资难这件事,多数投资机构恨不得把所投项目的基金产品平价卖给下家也要稳稳握住现金。而要想发起新一轮投资,再入后期投资冲刺分享IPO红利的时候,这些机构明显囊中羞涩。

“可以做并购,也可以瞄准新三板做定增。”前述私募人士表示,机构避险情绪明显,投资轮次偏好有所后移,“考虑新三板是创业板的蓄水池和孵化器的作用,未来新三板分层制度改革会强化精选层布局,亦可从中寻找潜力股,做好增量资源储备。”

近日,新三板全面深化改革公开征求意见于11月23日截止,细则正式颁布已进入倒计时。证监会发言人常德鹏在10月25日曾公开表示,涉及融资、分层结构优化、退出机制等五大方面将有深入改革方案,其中提到“借力挂牌公司的转板上市机制,挂牌一定期限,且符合交易所上市条件和相关规定的新三板企业,可以直接转板上市”。

对此,前述私募人士表示,政策面基于多层资本市场的投资松绑和优化或在刺激一级市场存量资本的流通,未来投资新三版的门槛降低可以进一步激活流动性,为明星标的冲刺转板增加市值底气。“在此基础上,PE及其他创投机构也会改变此前对于新三板投资有去无回的观念,激活整个市场产业资本倾斜。”

据了解,目前PE及投资机构投资新三板公司主要的参与方式为定增,即通过认购定增份额后,折价随机变现,或等待新三板退出或IPO退出。但据Wind统计,截至11月25日,新三板年内定增募资额度为230.71亿元(按新增预案实施完成募资口径计算),较去年同期的394.78亿元缩水41.56%。

未来,随着新三板投资门槛的降低和其他改革措施推进,无论是基于定增在新三板内投资,还是以此为过渡布局转板低吸,PE及VC机构或有望从中分享红利,至少在两方面均有机会赚取收益的角度来看,新三板的改革或将成为私募股权投资的又一大利好。

(挂牌上市:www.qhzj8.com)
前海中天资本版权声明:

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版权归属于原作者或网站,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