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联资本王俊峰:科创板给了医疗投资一剂强心针
由《中国企业家》杂志社主办的2019(第十八届)中国企业领袖年会12月8日-9日在北京举行。君联资本董事总经理王俊峰在发言中表示,毫无疑问科创板给了医疗投资一剂强心针,因为实际上科创板最重要的核心就是硬核科技,从医疗大健康来讲是最符合的,而很多的医疗健康类的企业往往它所表现出来的就是规模体量不是那么大,可能前期还有持续的亏损,按照过往资本市场的经验,它要去对接资本市场花的时间是非常长的。
以下为文字实录:
不是见多识广是刚上完课,本来在清华五道口参加健康中国大的项目,刚好请了几个企业家跟大家讲一讲,我跟大家分享,第一中国医疗面临的问题挑战还是挺大的,挑战之一就是人口老龄化,当然这是一个很常规的话题,一说人口老龄化,但是真的看到这个数据之后大家会发现,其实中国人口老龄化的速度会比想象中快,因为现在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医疗水平提高了,大家活的平均年龄提升了,但是年轻人不爱生小孩了,一拉平差距比较高,一但到了老龄化之后,医疗的支出是成倍的增长了,但是本身国家每年花在医疗费用的支出已经是万亿级别的了,占到整个GDP的大概6%,在全球应该排在第二梯队,在较大体量的继续增加其实规模是比较大的。
所以现在来看一方面是保持医保整体的支付能力,依然保持这样一个水平,但是同时更多的是要往前走,在疾病的预防、疾病早期的诊断和筛查方面要做提前布局,及早发现,早先治疗。同时分级诊疗也是这样提出来的,根据研究在越高级的研究治病花的钱越多,同样治疗癌症,在地县市级治和在北京治花的费用是不一样的,医疗水平是提高的,但是医疗的质量不一定是一样的,所以建立分级诊疗也是控制医保控费很好的手段,这个过程当中挑战也非常大,这个过程当中对于疾病的早筛早诊显得特别的迫切,在这方面加大投入提前进行干预会很好的解决这方面的问题。
第二伴随分级诊疗项下的原来的产品可能都是高大上的卖给三甲医院的,怎么样生产出能够适应地县市级用的,针对二级医院用的,针对临床所需的PUCT、床旁诊断这方面的产品有比较大的市场需求,这方面是我对这个问题的体会,在座有很多这方面的专家,他们可能更有发言权。
毫无疑问科创板给了医疗投资一剂强心针,因为实际上科创板最重要的核心就是硬核科技,从医疗大健康来讲是最符合的,而很多的医疗健康类的企业往往它所表现出来的就是规模体量不是那么大,可能前期还有持续的亏损,按照过往资本市场的经验,它要去对接资本市场花的时间是非常长的,举个例子创新药,如果按照以前的上市规则,对不起,像信达今天还上不了市呢,因为还在巨亏,等你有五千万、八千万的利润再说,猴年马月,什么时候才能出现有世界级影响力的公司真的不知道。但是由于政策的变化使得这类创新药物公司或者创新的医疗科技公司对接资本市场的周期比原来提前了3-5年,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非常重大的进步,这对行业的促进是巨大的。至少三到五年。我觉得对我们来讲,我们给这些被投企业的建议还是非常清晰的,分几类:
一类是创新药公司,如果你们满足第五条标准还应该积极对接,上不上科创板再说,这毕竟是一个很重要的通道。
更重要的建议是给医疗器械和诊断公司,它既属于核心科技但是规模体量又不大,而现行发行体制对接快板的要求可能还有压力,这种情况给了你一个窗口赶快上市,从对接资本市场融了一笔大钱,后面可以接着往上来,因为今天的情况来看中国的资本市场永远是要趁早,如果说太晚了可能就赶不上这一趟了。
第二一级市场供应也到了平台期甚至小型拐点,在一级市场供应匮乏的情况下尽快对接二级市场,二级市场拿钱显得更为重要。
第三,像南方这样,对接资本市场的目的不是简单的给投资者创造一个退出的平台,不是的,其实这是企业发展第二支火箭的大平台,你上来之后再利用这个二级市场的优势发资发股票拿钱等等可能会更好一些。
所以我想,这个对于整个产业发展都是有积极而重要的影响的。当然另一方面,最近一段时间科创板股票在跌,甚至腰斩,以最高点腰斩刚上市破发,也是正常现象,本身就是注册制,注册制就要允许定价错误或者不被市场认可的公司出现一些正常的价格回归,我觉得这是非常正常的,我们反而担心二级市场一直虚火,在倒逼一级市场被迫以更高的价格怼进去,最终大家都没有形成良性循环反而更可怕,所以这里我们更愿意以长线价格投资者的观点看待这样的机会,我既不会因为这个企业亏损了不敢投他,更不会因为这个企业因为科创板就对它高看一眼,我们还是回归到价值回归的本质看待这个事是不是一个值得长期拥有的事业,是不是拥有一个和这个事匹配的团队,是不是以一个合适的价格在合适的时点投进去。
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版权归属于原作者或网站,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