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国产替代风起 科创板公司更显估值优势
日前有市场传闻称,中国可能在未来3年内逐步停用外国计算机设备和软件。市场人士预计,此举可能会对包括微软、戴尔、惠普在内的美国科技公司造成一定冲击。受此消息影响,A股中的半导体和软件概念股纷纷启动上涨行情。
据称,上述政策被概括为“3-5-2”,即按照在2020年完成30%、2021年完成50%、2022年完成20%的速度来推进。按此进度,中国需要更换2000万件至3000万件外国设备。
硬件国产化市场规模可观
机构数据显示,中国计算终端设备市场规模接近4000亿元,其中,电脑市场规模约2500亿元,服务器市场规模约1200亿元。目前中国企业仅在整机制造等价值量最低的环节具有一定优势,在利润率最高、产值最大的核心芯片(CPU、GPU等)和操作系统OS、办公软件等市场,Intel、微软少数等为代表的国际巨头占据95%以上的份额。因此,在局部领域强化国产自主品牌,并逐渐向民用领域延伸,将形成巨大的国产替代市场。
中国电子商会副秘书长陆刃波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的芯片产业虽然发展速度落后于欧美国家,但在两个领域依然拥有话语权。“一个是军工领域,受到国家资源的推动;另一个是消费电子领域,部分芯片技术已经实现国产化,进口芯片不再漫天要价,带动电子产品价格逐步走低。”
科创板有多家上市公司涉足芯片半导体领域,由于主板市场中的该领域科技股此前曾大幅上涨,目前股价普遍处于相对高位,因此在投资标的的选择上,市场资金更加青睐估值相对不高的科创板股票。近期的市场表现也显示,前期经历长期调整的部分科创板芯片股,近期开始补涨。
品利股权投资基金投资经理陈启对《证券日报》记者介绍,在芯片制造领域,中国已经有匹敌国外的企业出现。芯片核心产业链是芯片设计、芯片制造、封装测试。在芯片制造环节,原材料、耗材以及设备、辅助制造系统就是产业链的支点,已有科创板公司在该领域具有业内领先的技术。
陈启表示,美国的逆全球化、日韩半导体产业冲突给国内半导体需求企业很强的警示作用,中国企业需要拥抱全球,但自主可控必不可少,过去被“卡脖子”的高端芯片、半导体设备、材料等重要领域必须掌握在自己手中。半导体产业是国家鼓励发展的行业,未来发展持续向好,最终实现芯片产业链国产替代,将是一个持续的不可逆的过程。
软件国产化已经在路上
在计算机硬件国产化中,芯片是重中之重;在软件国产化中,操作系统则是另一重点。今年8月,华为发布的自研操作系统鸿蒙OS,其出发点和Android、iOS都不一样,是一款全新的基于微内核的面向全场景的分布式操作系统。华为消费者业务软件部总裁王成录在12月8日“HUAWEI Talk主题分享”会上透露,2019年华为除了手机、平板和电脑,其他终端产品将全线搭载鸿蒙系统,并在境内外同步推进,鸿蒙系统的全面开源也将在明年8月正式开放。
近期A股中的软件服务板块异动大涨。一位不愿具名的投资顾问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继硬件国产替代主题被爆炒之后,软件的国产替代逻辑或许会成为市场下一个关注的对象。
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版权归属于原作者或网站,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