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24小时服务热线

400-166-9580

那些年,各国的“纳斯达克”曾绽放全球

首页:前海中天资本 栏目:常见问题 时间:2019年09月16日 01:56:16

2019年7月22日,周一,中国科创板正式鸣锣开市。从2018年11月5日提出动议、宣布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到其正式鸣锣开市,仅用了259天,堪称“中国速度”的又一完美体现。但对于建设成一个符合国家与人民期望的资本市场而言,科创板开市仅仅是万里长征第一步。而在全球范围内,很多国家曾先后模仿纳斯达克设立本国的创业板、科创板,有成有败,可供中国借鉴。希望读者清楚:中国的“纳斯达克”若要成功,不仅仅是交易所的事情,也不仅仅是资本的事情,而是全国性的系统工程——基础研究、创新公司基数、资本市场规则与文化,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共同呵护其稳健成长。

纳斯达克全球复制史

纳斯达克成立并取得成功之后,特别是1990年代以来,全球主要的经济大国几乎全部模仿NASDAQ成立过相应的二板市场、创业板市场,美国式的NASDAQ梦沿着大西洋和太平洋的航线,先后扩展到日本、英国,进而扩展到亚洲大陆和欧洲大陆,并在全球数十个国家播下过“创业板”的种子。

1976年,日本JASDAQ成立;1987年,新加坡SESDAQ成立;1994年台湾地区OTC成立;1995年,英国AIM成立;1996年韩国KOSDAQ成立、面向欧洲的ESDAQ成立;1997年,德国“新市场”成立;2003年,马来西亚MESDAQ成立……

然而,这些“X达克”们,甚少能逃离纳斯达克失败的魔咒。

据统计,自1995年以来15年间,海外创业板市场关闭率超过45%,现存大约41家创业板市场的运行也不能算是成功。虽然包括英国的AIM市场和韩国的KOSDAQ被贴上成功标签。而典型被贴上失败标签的则包括日本的JASDAQ、香港地区的创业板、台湾的OTC、新加坡创业板等。它们基本处于市场关注的边缘;其它被关闭的、或者影响微乎其微的创业板市场,很少走进人们的视野。

日本JASDAQ综合指数30多年来从初创阶段到2009年累计下跌了近30%,其成交也不活跃,从2006年逐渐萎缩,基本失去了投融资的功能;香港地区创业板2006年时候,只有6家企业实现了IPO,融资额度也非常低,目前已经成为边缘市场;德国在网络泡沫前成立了创业板,最终因为市值大幅缩水,投融资功能尽失而关闭;更有甚者,波兰创业板、冰岛创业板等都不足10家上市公司。

实际上,根据深交所的统计数据,截至2006年末,全球创业板当中,美国NASDAQ、韩国KOSDAQ、英国AIM等5家创业板的总市值占比超过全球所有创业板的93%,其它国家和地区的创业板可以基本忽略不计,总市值不足50亿美金的创业板占比约40%。

去繁就简,“X达克”们失败的根本原因,正是缺乏基本的产业支撑,上市公司的资产质量低下,造成交投不活跃,最后被主流投资者遗弃。

“X达克”的全球衰败之路

即使是少数几个已经被贴上“成功”标签的创业板,其风险亦是显而易见的。

2010年8月10日,中国西部水泥有限公司称,打算从伦敦AIM退市后进军香港股市,集资规模为13.9亿港元,以为其股票寻求较为合理的估值。8月23日,该公司如愿在港交所上市交易。

实际上,给西部水泥提前作示范的是深圳的“宏霸数码”,自2009年选择退出AIM回到香港上市之后,它的股价已飙升了一倍多,日成交量是当时AIM的8倍以上。

希望从英国AIM退市的公司不在少数。截至2006年底,AIM市场上先后总上市公司2664家,退市公司1224家。此后,越来越多的企业则是主动退市,根据伦敦证交所统计数据,仅仅在2010年前2个月就有34家公司从AIM摘牌,剩余上市公司1268家,主动退市主因就是融资能力的欠缺。

数据统计,AIM的流动率远远小于NASDAQ,只有其十分之一左右。按2006年数据其总市值只有1700多亿美金,不足NASDAQ的二十分之一。由其融资能力和科技产业的培育和引导能力判断,其市场地位相当于美国的OTCBB,而非NASDAQ。

目光回到亚洲,聚集口碑最佳的韩国KOSDAQ。

相比于AIM,韩国的KOSDAQ情况有所不同,更加注重产业选择。从1996年成立到2009年,在该市场有约1000家公司上市,总体市值有700多亿美金(这是一个警示:发展了10多年的KOSDAQ,其总规模还不如成立不到1年的中国创业板)。该市场注重保持其科技创新属性,IT类企业占比近6成,先进制造业约占2成,从这个意义上它是成功的。但是,从另一方面看,以1996年创立时候的指数为1000点计算,在2000年最高达到过2700多点,到2009年底却只有508点,指数的滞涨说明投资者的平均收益率很低。指数背后的事实也是如此,KOSDAQ60%以上的市值由散户所持有,是世界上散户最多的创业板之一,该市场对投资者的回报难言乐观,而且该市场没有如愿再培育出新的三星、LG这样的龙头公司。

直面科技资源匮乏

纳斯达克的一枝独秀,有人将归因于其优先的选择权和由此保障的严格的遴选机制:由于纳市每年也只能容纳约100家企业IPO,而其最先成功的示范效应引发全球的科技公司争相在美国NASDAQ上市,仅仅在美国就有2000多万家中小企业,由此形成的竞争确保了纳市上市资源的质量。

但是,从另一方面,或许也恰能反证,全球创新能力能否催生出足够的科技类公司,以滋养源源不断破土而出的“X达克”们?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NASDAQ在1993年到2000年是黄金期,平均每年IPO数目近200家,2001年到2006年,则滑落到50家上下,年度融资额从100亿美金左右下降到50亿美金左右。这一方面固然是因为2000年前后科技股泡沫的影响,另一方面也体现出符合上市条件的科技企业日渐减少,NASDAQ背后的实体经济动力日渐衰竭。

未来30年,NASDAQ能否复制自己过往的成功史,也将成为变数。实际上,21世纪头十年NASDAQ市场发掘的千亿美金市值企业,仅有Google,百亿美金企业里只有百度、First Solar等寥寥数家。

全球创业板的“丛林之王”尚且如此,“X达克”们面临的科技类公司资源匮乏局面则更是无可回避。何况,客观上,“X达克”之间存在必然的竞争关系,这是开放性市场的“野蛮法则”。

从产业的维度考量,NASDAQ促进科技产业的成功决不仅仅是股市的成功,其背后是其所独有的经济要素的成功。学习NASDAQ,不仅仅要复制其资本市场,更要注重这些基础要素,沿着科学技术化—>技术产品化—>产品产业化—>市场资本化的路径循序渐进,构建一条成功的产业链条:

首先,基础科学是产业成功的根本动力。产业领域的创新很大程度上最终要依赖于基础科学的进步,科技投入是重要的参考指标。以2006年R&D(research and development,研究与开发)投入占该国GDP比重为例,以色列占比4.5%,瑞典占比3.9%,日本占比3.3%,美国占比2.6%,中国仅占比1.4%。对R&D进一步细分,美国在基础研究领域的投入占全部投入R&D的15%左右,显著高于其它国家。有研究发现,1985年到2005年的20年里,52个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34个是美国人或在美国居住,“二战”之后美国的原始创新占据全球的78%。这是为什么如此众多伟大公司诞生在美国的关键。

其次,将科学变为技术需要创业和创新土壤。比如,美国有2500多万家年销售额在600万美金以下的中小企业,数量占比99.5%,很多具有很强的创新能力,拥有的专利占比近4成;而相应的日本中小企业的创新投入在日本整个R&D中占比仅在5%左右,创新主要集中于少量大企业形成的财阀,新技术产生的时候容易迟滞。同时,仅仅到2006年,美国就有超过22万个天使投资,向5.1万个初创项目投入了“种子基金”,在创业阶段的投资占比在1980年一度占全部风投的40%,即便2000年后,该部分占比仍然在20%上下;而日本、德国等该比重较少约为10%,美国对创新的风险偏好严重。

第三,将产品成功推向市场,即产业化,核心是产业链拉动。产业链发展需要科研基础、创业土壤,政策引导,也需要资本市场拉动,是中枢环节。比如,美国的“阿波罗计划”和政府采购政策拉动了其航天和电子产业的飞跃;而企业的运营能力提升,未必仅仅靠创业者自身来实现,而是可以通过职业经理人队伍、通过注重长期投资回报的VC来实现;再如,大力发展三板OTC市场,吸引种子基金和VC加入,也需要有更有效的知识产权交易市场,让个人和小企业的创新成果有更多退出渠道……这些都是成功产业链条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后,市场资本化角度只是一个最后的环节,其制度设计也反向影响到整个链条的运作机制。比如,无论是一级市场的Pre-IPO,还是二级市场的股票发行,原始股东和机构投资者都有着强烈的套现动机。由于上市本身获利丰厚,大量资金囤积在这个环节,而很少投资给新运作的公司,甚至VC都日渐稀少,正说明市场充满了过度投机性,资本市场的正当性、合理性没有获得足够的制度保障。在场外,大量的过剩资本热衷于房地产甚至大豆等大宗商品炒作,巨富的遗产税很低,Pre-IPO套现过快、只具备投机功能……这些都让全社会的资本脱离实业、漠视创新,而转向投机,这些都需要健全的多层次资本市场来疏导。

(挂牌上市:www.qhzj8.com)
前海中天资本版权声明:

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版权归属于原作者或网站,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

返回顶部